农户一家一栋或二栋大棚温室,面积小,自主经营,种植作物品种杂,换茬勤,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系统的有效运行和购置使用滴灌设备的积极性。经常在农村温室里看到铺放凌乱的滴灌管和闲置在一旁的滴灌管。用户反映,滴灌是个好技术,但用起来太麻烦,一般只能用上一茬作物,使用利用率不高。
2、技术指导薄弱,盲目滴灌效果欠佳
由于滴灌属于新的节水技术,讲求少灌勤灌,和传统灌水方式相比差别较大,各种作物应何时灌水,一次灌多长时间, 如何滴灌施肥,农民不能一下子完全理解和准确掌握操作要领。同时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也普遍缺乏滴灌相关知识,很难给农民正确及时的指导。
滴灌厂家和承建单位大多只重视设备安装,忽视后期对用户的技术指导和培训,造成建设和使用环节脱节,导致滴灌应有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,令人惋惜。必须探索并形成科学有效的当地滴灌灌水制度,真正做到增产又增收,节水也节能,让用户切实获得滴灌带来的种种利益。
3、维护修理滞后拖了滴灌系统运行的后腿
目前滴灌推广中普遍存在重建设、轻管理现象。一旦建设项目完成验收结款就算万事大吉,缺乏配套必要资金建立相应的维修管理支撑体系,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维护检查,容易留下隐患。
当出现管网损坏漏水或设备故障后,用户要么不知如何修理,要么当地买不到可供维护替换的器材,或者根本无钱购买,做不到及时修理。因局部管道管件损坏造成整个系统停用甚至报废的例子并不鲜见。当然,目前滴灌器材质量良莠不齐,部分器材根本达不到制造标准,也给维护修理增加了难度。